开题报告计划安排11篇。
听从领导临时对工作内容的安排,做好工作的关键就在于事先是否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记录了近期工作安排,已完成与未完成都一目了然。怎样写计划才能保证工作计划真实有效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题报告计划安排11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1
论文摘要: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如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因此对高等教育成本优化的意义与对策进行深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意义,对策
我国高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收费政策以来,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后,学费快速提高,已经超出了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承受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的经费来源已向多元化转变。作为投入者主体的政府,以及社会和受教育团体或个人必将越来越注重教育的成本问题。大学学费、成本和资助成为民众关心、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优化成本管理,转变传统观念,明确效益优先原则致关重要。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高校的建设、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意义及对策对高校无论经济效益还是在社会效益产生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是建立高校成本信息系统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国高校成本和价格信息,特别是成本信息,非常稀缺。在高校收费管理中,采用学费与成本挂钩的定价方式(学费不超过成本的25%),成本信息更加重要。但我国对成本的计算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政府部门和高校都没有公布成本信息。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对高校成本的讨论,很多连概念都弄不明白,高校成本成为一团雾水。因此,加强高校成本研究,尽快建立高校成本信息系统,加强成本管理,向公众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000年开始,我国高校生均政府拨款下降,而为了大规模建设和设备更新,大兴土木,过分追求豪华,必然产生学费上涨的压力,也是推动价格上升的重要因素。美国的研究和我国的实际都表明,高校成本和价格的提高是无法改变的趋势。美国通过大规模多层次的资助,维护了低收入家庭的入学机会。我国高校价格的快速提高,已经使相当多的家庭无力支付入学价格。但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还处于草创阶段,资助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2、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积极性。
高校进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和管理,能进一步明确教育过程中各部门的责、权、利,使得责权利能够相统一,将效益与利益挂钩,从而既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调动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有效防范经济风险,增强办学的活力。
3、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有利于科学确定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的需求迅速膨胀,而国家财政的教育拨款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成为不
可避免的历史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成本补偿的实施,高等学校的收费水平迅速上升。学费的不断上升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进行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可以为科学地确定成本分担机制奠定基础,并保证政府的有效投入和高校的合理收费,从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4、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有利于加强高校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目前高校不计算学生培养成本,各单位、各部门都无偿地占用办学资源,办学效益高低无从反映。人员经费比重过大,教学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强化高校成本核算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培养成本管理在办学资源配置中的导向和调节作用,盘清、盘活有限的办学资源,使日趋失缺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高校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也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优化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途径及对策
1、牢固树立教育成本意识,更新成本观念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学校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学校成本降低的潜力,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其他各个部门,形成全校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学校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并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确定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性成本意识”。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成本的高低已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全校教职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为数众多的高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以科学管理、效益管理和成本管理为主的综合财务管理新体制。只有在全校师生中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使学校对资金的使用与调度真正体现市场效益的原则,才能使高校教育成本指标相对下降,并成为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和产业全面发展的有力杠杆。
2、强化后勤财务纪律,加强后勤财务管理,建立人力资源分摊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后勤管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牵涉了高校领导相当多的精力。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弊端,并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本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的职工队伍应主要由教学、科研人员组成,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数量相当,有些高校甚至出现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倒挂,从而造成在教育事业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比例过大。
要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只有走后勤社
会化之路。彻底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才能使高校轻装上阵,在低教育成本下展现新的发展生机,并使高校后勤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符合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人员比例结构。为了能够降低办学成本,中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如将后勤逐步转为社会化,这样高校既可以专心搞教育,又可以节约一大笔后勤管理的支出费用。
3、建立健全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设备合并,切实提高校舍设备利用率。
高校资产金额数以亿计,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类资产主要是以国家拨款等形式无偿取得,学校对校内各部门、单位使用的资产也采取无偿供给的方式,使用单位不承担经济责任。因此,形成资源重复购置、大量闲置、使用效率低的状况。为了活化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高校应建立公共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学校公共资源的使用实行货币化政策。这是实现公共资产有效补偿的基础。学校的仪器设备都是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的,各院(系)、各部门应当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行合并,合用设备,在不增加设备支出的情况下仍能满足教学需要,统一管理也有利于设备的维护,同时使人员配置更加合理、节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合班上课、集中授课等方法努力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4、加强教育成本研究和管理,改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构建合理的高校成本管理机制。
教育成本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在教育成本发生过程中,合理控制各项教育事业支出,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努力节约各项教学、管理费用,是降低教育成本的直接方法。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有效、合理地安排和统筹各项经费,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高校教育经费的体制,有效地组织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研究高校欠费学生的人群特征及区域特征,保证教育经费渠道畅通。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欠费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且欠费金额有越来越大,欠费人数越来越多的趋势。并且欠费群体由贫困生发展为非贫困生;低年级欠费到各年级都有;由个别到某宿舍、某班、某院系。据了解,烟台大学截止到2005年-2006学年末,学生欠费两成,欠费金额高达1700万元,湖南一所高校学生欠费已达7000万元,相当于学校每年运转费用的1/3。本研究中,该学院截止到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累计812人欠费,欠费金额达307万元之多。欠费率4.28%,累计欠费率7.6%。面对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收不回,各高校苦不堪言,特别是那些捉襟见肘的高校,更觉雪上加霜,学生如此拖欠学费给学校各方面带来的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学校甚至因为学生欠费数额巨大而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塑造,影响学校的正常运做。可见研究高校欠费学生的人群特征及区域特征,保证教育经费渠道畅通。为优化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思路,确保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为教育管理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6、加强对学校办学经费预决算管理。
办学经费的短缺是制约和困扰高等院校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应该多筹集教育经费,大力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经费预算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学校及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编制预算经费能使各部门认识到本部门在学校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有利和不利因素,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努力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为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编制经费预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成本控制,在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将实际支出与费用预算对比,揭示差异和执行预算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保证经费预算控制指标的完成;各部门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和考核,是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分析和考核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完成学校目标成本的有力保障,要建立完善学校的预算管理机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要寻求充足的经费支持并有效地利用,作为学校必须把改革预算管理作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狄琳娜:《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 谭德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及其管理策略》,《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 袁连生:《美国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4 李久学等:《高校成本管理问题研究》,《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年第11期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2
博士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有关说明 博士研究生应在文献阅读、调研、选题的基础上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做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考核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所属学科、专业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主持并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一般应由本学科的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组成,人数不少于五人。
考核报告会的时间、地点须提前三天向研究生院报告,并张贴海报公布,欢迎师生参加。
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最迟应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初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书面材料应在考核通
过后的一个月内交研究生院审核存档.根据考核意见需要修改的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正式稿应经导师、考核小组成员签字,并、经学院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院审核存档。
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如考核没有通过,则应重新修订,并再需进行考核。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 姓名学号学科 、专业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培养单位(学院 年月日1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参照下列内容阐述:
课题来源 本课题的特点,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目前研究动态 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本论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及预期创新点 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进度计划及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内容:
(不够可另附页) 论文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考核会议记录 考核时间:
年月日时~时地点:
参加人数:
约人考核小组成员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备注 3 考核结果(参照下列几方面阐述):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先进性、创造性,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是否合适(是否过浅、 过易,或过难)。
三、对基本理论掌握的水平,及对当前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四、拟建立的数学模型、拟采用的分析方法、科研调查、实验方案、计划进度及所需经费等是否切实可行。
五、结论(通过或不通过),以及修改意见。
考核意见:
(不够可另附页) 导师签名:
考核小组成员签名:
记录人:年月日学院院长审核意见:
院长签名:年月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签名:年月日研究生院审核意见:
研究生院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3
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课题来源:生产实践
课题目的:
1、通过小区规划设计让自己对小区具体实施由浅显到深入的过程。
2、正确的运用小区周边环境对小区做好整体协调。
3、充分的将“休闲”“环境”“空间”理念融入到小区规划当中。
研究意义: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来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可以说是提供一些场所。从居住区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国内外现状及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社区功能不完善、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安全差、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等。而国际上居住小区的设计也趋向智能化,绿色环保,这也是我国当今研究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主要内容:
A:文本部分:(装订要求请参考“邵阳学院毕业设计编写要求及装订规范”)
(一)毕业设计任务书
(二)基地分析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字数为20xx~3000字);
(三)设计说明:
1.总则:设计依据、设计范围、设计指导思想
2.总平面设计:场地概述、总平面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单体建筑方案设计:住宅(多层、高层等)单体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商店等)单体设计等
4.景观设计:景观小品、园林绿地
B:图纸部分:
1.小区鸟瞰图
2.小区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分析图
4.绿地景观规划图
5.主要建筑平面设计图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7.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鸟瞰以及表达城市设计意向的有关分析图
8.功能分析图
9.局部景观设计
技术方案及措施:做足准备工作,实际居住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居住区的人口容量以及人群层次,给设计方案进行定位,随时记录下各种有用信息。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绘出平面图,查阅图书馆和资料室等文献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来完善设计,对于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向导师请教,多与导师进行交流,纠正错误。
三、现有基础和具备的条件
[1] 段汉明.城市详细规划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 谭纵波.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4]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 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7]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8] GB/T 50001-20xx,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9] GB/T 50104-20xx,建筑制图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10] 当代国内外住宅区规划实例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高密度底层住宅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12] 建筑设计资料(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3]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佳作选遍--城市住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14] 21世纪城市住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 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4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05-03 23:25一,课题研究统一论文背景
在新世纪,中国高校学生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美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1994年12月,为了实现《美国XX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的8条教育目标,美国又制定了《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确定了四项实施重点,其中两个重点之一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并为继续学习和到生产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日本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为目标,培养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197月16日,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什么生存能力呢《报告》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法国的道德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成为有目标,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法国学校道德教育采取以下公民道德课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人权教育.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使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一人之间存在差别;(2)民主生活.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国家政体.公民道德教育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4)爱国主义教育.各年级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反映在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道德教育教材中.这类教材与宗教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编制新颖,生动活泼.其道德教育内容包括10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党九十周年歌曲建党九十周年词建党九十周年朗诵词建党九十周年主持词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党成立九十周年论文党成立九十周年文章党成立九十周年征文建党九十周年的故事建党九十周年故事建党九十周年大事记建党九十周年党史对党九十周年的祝福建党九十周年祝贺词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5
第一阶段:20xx.1.10—2.28,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第二阶段:20xx.3.1—3.20,根据论文题目进行调研,按照指导教师所下任务书的具体要求,积极做好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20xx.3.21—4.3,完成选题报告。通过选题报告,对论文的框架和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构思,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整理相关资料、补学空白知识点,做好撰写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20xx.4.4—20xx.4.30,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在实际工作中验证相关论点,以完善论文的实际可操作性,并希望论文的方法和观点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第五阶段:20xx.5.1—20xx.6.7,与导师进行讨论,总结充实研究内容,并根据论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论文进一步修改;
第六阶段:20xx.6.8—20xx.6.14,论文评审。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充分做好答辩准备,积极准备答辩材料;
第七阶段:20xx.6.15—20xx.6.21,学院和管理系答辩。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6
文献综述(包括调研资料的准备和收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被列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已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从资源现状,产品开发,景点规划,研究方法等较多的方面做了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较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规划成果。国内研究情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旅游业恢复发展不久,就有学者指出了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的学者从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这个方面入手,主要针对的是民俗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关系。
高舜礼认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容的。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许多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近几年来,专家和学者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本真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单一性到系统性的过程。早期对本真性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真性的描述都限于对文化的根的描述,这种描述暗示着一种静止的和向后看的文化观念。二是对本真性的保护趋向于对游行民俗实体的保护和民俗环境的封闭型的保护。这就说明,我们对本真性的认识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的,也即一个真实的文化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处在一个静止和封闭的环境中的。
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研究的深入,对本真性的保护和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人们开始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的本真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认识到,真实性只是某一特定组织和特定人群对某种文化制定的一个相对的标准。真实性是当代人对一种文化的过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必然会带着这一代人认知的烙印,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对这种文化的真实性的认识也会发生相应地变化。而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生存都是其传承和变化的综合结果,这种传承和发展还会随文化的延续而继续下去。对任何一种文化的真实性的理解如果处于一种静止状态,都不能涵盖这种文化的真实发展状态。
国外研究情况
(1)迈克坎奈尔(MacCannel)在其著名的“舞台真实论”中认为,旅游者旅游和获得旅游经历的动机是出于追求真实性,但由于旅游景观的“舞台化”,旅游者只看到一个貌似真实的“前台”,而“后台”才是当地人的生活空间。这个观点比较符合当今民族民俗旅游的现状,确实来说,旅游者看到的民俗歌舞表演不能说完全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真实的生活写照。
(2)库恩、莫斯卡多和皮尔斯(Cohen;Moscardo & Pearce)认为,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把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三位学者可能把民族民俗旅游对民俗所造成的副作用过于夸大了,就如马波学者所说的,这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3)博纳和克什布兰特(Burner & Kirshenblatt-Gimbleet)认为,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II
对此结论我表示同意,虽然它并不是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但同样可以让游客感受当地的文化。
(4)美国康纳尔大学教授戴维(Davydd)在《文化可以用金钱衡量吗?从人类学市郊探讨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问题》中提出了旅游业中的民族文化商品化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在旅游业发展中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界争论得较激烈的一个学术问题。瑰丽迷人的民族文化的价值一被发掘,就成为了旅游开发商的目标,而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
在对民族文化(也可以叫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国外研究情况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民族文化存在一个商品化和真实性的矛盾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上来,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种研究趋势。现将查阅资料中具有典型性文章综述如下:
、冉光荣.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月、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思考.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Juicy.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吴钦敏.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研究泛论.、刘存沛.云南文化的丰饶之美.昆明日报
、宋云飞.现行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及对策研究.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第15卷第1期
、杨跃萍.美学者盛赞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高舜礼.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Plansky 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P2,P7、金毅.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2)、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山东社会科学,2000,(5)、任维东.云南丽江实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双赢
选题意义(包括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族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对它的研究一方面从学术领域拓展与深入,同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更是现实举措。21世纪中国的旅游产业应该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增加人文含量,提高文化品位充实民俗文化的内容。
2实践意义
旅游业作为云南省发展优势良好的产业,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做为旅游业的重要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既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少利益,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民俗文化过于舞台和商业化,文化欠缺传承与保护。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一定要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意识到它们对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非凡意义。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实行传承与保护的策略,找到一条适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的路,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类比法。
通过对大理白族的民俗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具体分析,结合当地旅游业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及云南省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的比较,得出大理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又独具白族特色文化的道路。
时间进度(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拟订写作提纲,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第三阶段(20xx年2月~3月):撰写毕业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4月):毕业论文修改
第五阶段(20xx年5月):毕业论文正式定稿及答辩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7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发布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5、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湖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六、课题组织机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设立顾问小组。
1、顾问小组
聘请下列领导、专家为课题组顾问:
金宝成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熊川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申纪云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湖南省教
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王 健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作功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学军 湖南省教科院院长、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黄中益 湖南师大教授、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2、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实施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组长:黄宜锋(主持人)男、中学高级 湖南省教科院副院长
副组长:李倡平 男、副研究员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
副组长:易志勇 男、中学高级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
成 员:卢国良 男 中教高级 湖南省教科院党委副书记
肖云龙 男 教授 中南大学高教所所长
常思亮 男 副教授 湖南师大教育系主任
杜祥培 男 副教授 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长
谢根生 男 副教授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科处长
龚德良 男 副教授 郴州师专计算机系室主任
吴振峰 男 副教授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网络系主任
赵雄辉 男 副研究员 湖南省教科院高教所副所长
龙迪辉 男 中教高级 长沙市教科所所长
黄海春 男 中教高级 常德市教科所所长
苏沙平 男 中教高级 湘潭市教科所所长
彭天文 男 中教高级 衡阳市教科所所长
王以平 男 中教高级 邵阳市教科所所长
葛天普 男 中教高级 岳阳市教科所所长
罗晓明 男 中教高级 郴州市教科所所长
蔡子文 男 中教高级 益阳市教科所所长
佘长保 男 中教高级 怀化市教科所所长
王志海 男 中教高级 娄底市教科所所长
黄沛华 男 中教高级 湘西自治州教科所所长
刘协平 男 中教高级 张家界市教科所所长
汪华明 男 中教高级 永洲市教科所所长
丁文平 男 中教高级 株洲市教科所副所长
唐亚唯 男 中教高级 岳阳市教育局职成教科长
周国辉 男 中教高级 长沙市职教研究中心主任
刘甫会 男 中教高级 衡阳市职教研究中心主任
曾立民 男 中教高级 株洲市职教研究中心主任
王江清 男 中教高级 湖南省教科院职成所理论室主任
邵汉清 男 副教授 长沙市同升湖实验学校校长助理
郑定子 男 特级教师 湖南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
薛剑刚 男 中教高级 湘潭市教科所
王建军 女 特级教师 醴陵市教研室副主任
罗 慧 女 中教高级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科长
伍春晖 男 中教一级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科长
易海华 女 中教一级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科长
于康林 女 图书馆员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研员
沈小强 男 研究生 湖南师大教科院
张光铎 男 博士 青果园软件开发公司总经理
(注:1、此次排名属非正式排名,不作课题结题时的依据,正式排名要待课题结题后,按对课题贡献大小。2、各市州教科所长、职成教中心主任以及高校处室负责人,如因工作需要换人可由单位继任者自然接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理论研究组
主要任务:分析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状,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探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由全面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和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主要成员:黄宜锋、易志勇、肖云龙、葛天普、丁文平、薛剑刚、王建军、周国辉、伍春辉、龚德良。
2、标准体系制定组
主要任务:研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
主要成员:李倡平、常思亮、邵汉清、苏沙平、郑定子、易海华、赵雄辉、王江清、刘甫会、沈小强、杜祥培。
3、试行实施组
主要任务:通过试行省级规划课题的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因素质量管理模式,带动各市州、各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主要成员:卢国良、罗 慧、彭天文、蔡子文、佘长保、龙迪辉、王以平、罗晓明、黄沛华、黄海春、王志海、汪华明、刘协平、曾立民、谢根生、唐亚唯。
4、信息网络组
主要任务:开发、完善、试行质量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含开发课题申报系统,信息收集、储藏、发布系统)
主要成员:李倡平 易志勇、吴振峰、龚德良、张光铎、于康林。
八、课题成果及完成人
(一)主要成果
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常思亮、肖云龙、邵汉清负责,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组全体成员参与。
2、《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应用》研究报告。黄宜锋、易志勇负责,总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手册》。李倡平、罗慧、薛剑刚、王建军负责,总课
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1、论文
(1)省级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管理的思考。主要撰稿人:黄宜锋、易志勇、伍春辉。
(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主要撰稿人:李倡平、罗慧。
(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主要撰稿人:常思亮、易志勇、沈小强。
(4)实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主要撰稿人:、肖云龙、易海华。
(5)其他论文待定。
2、试行情况报告
(1)基础教育试行情况报告。各市州实施情况报告由各市教科所所长负责,全省的实施情况报告由易海华负责。
(2)职成教育试行情况报告。相关市州实施情况报告由市州职成教中心主任负责,全省的实施情况报告由伍春辉负责。
(3)高等教育试行情况报告。相关高校实施情况报告由相关高校参与成员或教务(科研)处长负责,全省的实施情况报告由赵雄辉、罗慧负责。
3、网站、网络管理软件及相关文件
(1)《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系统软件(含课题信息储存、发布、申报系统)开发、完善。李倡平、易志勇、吴振峰负责。
(2)《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完善。李倡平、易志勇、张光铎负责。
(3)国内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文献和省级规划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由于康林、沈小强负责。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制订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管理政策性文件。
3、收集国内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文献和课题管理研究文件。
4、策划、筹建《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和《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XX年11月----XX年6月)
1、分两批完成“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业务培训。
2、收集整理国内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规划课题研究文件资料,完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度资料汇编》。
3、调查了解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状(含赴外省考察学习),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探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发展趋势。
4、查询有关数据,研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制定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原则和标准。
5、邀请全面质量管理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或座谈,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全面质量管理专业理论知识。
6、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7通过“边研究、边试点、边推广”的办法,在各市州、相关单位试点,实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全因素质量管理。
8、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9、进一步完善《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网上课题申报系统和信息管理发布系统开发、运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7月----XX年12月)
1、完成《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标准系统》
2、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3、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
4、编著出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手册》(业务性工具书)。
5、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十、经费管理
(1)资料费(购买与搜集相关的文件、资料)2.5万。(2)调研差旅费(赴上海、江苏等地考察)4万元。(3)小型会议费(进行方案论证、专家座谈等)2.5万元。(4)《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络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费5万元。(5)域名申请、设备维护、网站内容更新费5万元。(6)印刷补助费(工具书印刷补助)4万元。(7)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2万元。
以上7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25万元。由于该项目属国家非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经费补助4万元。(2)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结合工作弥补11万元。(3)有关单位赞助10万元。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
XX年10月31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陈泽庚:《上海普通教育科学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管理》,载《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
2、杜青禄:《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载《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
3、《美国大学科研的领导与管理》,载《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
4、阎立钦:《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必
须加强教育科研》,载《教育研究》XX年第4期。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和课题指南》。
6、柳斌主编:《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7、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8、杨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9、李卓奇编著:《教育科研定量分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0、孙岗主编:《科技管理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年2月版。
11、冉宗植、洪家兰等编著:《科研组织行为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版。
12、常思亮著:《学校管理学概论》,中南工大出版社XX年7月。
13、吴志宏著:《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XX年7月出版。
14、look e.h. vredevoogd:《论科研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XX年第3期。
15、刘晓欢:《引人企业管理模式 改革高职教育质量管理》 《职教论坛》XX年第20期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8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 设计 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兰德决策 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10
《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4
《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4
《丰田方式》/ [日] 片山修著;陈锐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9
《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美)舒尔茨(Schultz,H)(美)扬(Yang,D? J?)著;韩怀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跨国公司行销中国》/ 卢泰宏编著?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1
《未来生活的选择》/ [英] 约翰.埃尔金顿 朱丽娅.黑尔斯著;张葆华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1
《体验经济》/ [美]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
《消费者行为》第三版/ [美] 所罗门著;张莹,傅强等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1
《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M.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6
《公司战略计划》/ [加] 明茨伯格著;张艳等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1
《体验营销》/ [美]B.H.施密特著;周兆晴编译?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5,10
《麦当劳店铺管理手法》/ 俞浪复编著;?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
《钢索上的品牌战士》/ [英]菲欧娜?吉尔摩著;黄富厢,刘军等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9
《米奇的魔杖 迪斯尼的经营之道》/[美] 比尔?卡波达戈利,林恩?杰克逊著;关海歌、路小林译;?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5,1
《供需新规则》/ [美] 里克?卡什著;音正权译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5,12
《金字塔原理》/ [美]明托著;王德忠,张询译 ?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新都市主义论》/ 王受之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
《品牌再设计》/(美)凯瑟琳?费西尔编? 夏颉译?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5
《器具的进化》/ [美] 亨利.佩卓斯集著;丁佩芝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
《速成读本:设计》/ 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
《剧本导引 资讯时代产品与服务设计新法》/ [台] 洪德彰,林文绮,王介丘著? 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5,5
《包豪斯》/ [英]慧特福德著;林鹤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2
《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6
《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朱海松编著?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4
《工业设计方法学》/ 简召全等编著?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物生物》/ [意] 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 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品牌领导》/ [美]艾克,乔瑟米塞勒著;曾晶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4
《不守规划的创意》/ [美]鲍.吉尔著;邱顺应译? 台北:滚石文化,2015,1
《定位》/ [美] 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1
《总体设计》/ [美]凯文?林奇 加里?海克著;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1
《游戏的人》/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5重印)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王雨田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
《小逻辑》/ [德] 黑格尔著;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
《社会学(第十版)》/ [美] 波普诺著;李强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右脑与创造》/ [美] 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著;傅世侠,夏佩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2
《辞海《(版彩图本) /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著?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9
《科学方法论?互补方法论》 / 刘大椿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0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9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我们已经进入了走出低收入国家而向中等收入国家前进的新时期。有关权威方面认为,这个时期(今后xx左右)往往可以成为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突现时期。这个时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市化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因素将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增强,也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这个时期又是矛盾突现的时期: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剧,社会矛盾突出(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存在隐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的发展存在两种前途:一种是保持比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外一种前途是,由于面对各种突现的矛盾处理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我们具备走向第一种前途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避免第二种前途,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见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文章《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导报XX年3月6日)
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央提出了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关于科学发展观,今年2月xx指出,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见xx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XX年3月1日)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简要地说,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人,是为人民服务,是坚持首先满足大多数人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中心。在未来xx的关键发展时期,我国城市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关系全局。而城市规划能否科学合理的制定与实施,又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因此,在城市领导层,在城市规划领域,能否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制定要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题中之意。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最大的支持,同时,也是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些年,我们制定了不少规划,总体上看,成绩不小,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这些规划的科学性到底怎么样?真正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吗?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反思。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10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小学领导、教师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
信息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措施。
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建设上。事实上,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重视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始终是我国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方面。现在可以这样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两大渠道。国家教育部11月《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普及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辽宁省教育厅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们省已在县城以上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农村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课程目标和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设备配置不到位,普及程度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全员接受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师资配备不均衡。农村老教师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有的设备闲置,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
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当中去, ,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并组织起草编写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列入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辽宁省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展开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已进行了信息技术一、二级培训、同时还开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各市进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农远工程教师的培训等,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不同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方式,从城市传输到农村、从发达地区传输到落后的地区,能够解除广大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新课程教育资源匮乏的燃眉之急,以资源共享促教育均衡发展。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得教育信息化设备第一次真正的走进了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走近了我们每一位教师。这就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也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而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出现新突破。在这种大环境下,城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农村虽然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人们也已然认识到影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素养问题,特别是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差距。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重视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了解、分析城市、农村地区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特点,探究其深层次影响因素,结合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
1.通过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全面的理解以及分析来讨论中小学生信息素
养的时代特征。同时通过对辽宁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的调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了解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分析,从分析中寻找和了解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深层次影响因素。
2.探讨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策略,为更好地培养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
3.如何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4.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研究,提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的标准和实施建议。
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当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与教学效果和在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影响。
6.通过研究探索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改善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进而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缩小贫困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差距并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国外的有关界定、我国的界定、信息素养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分(信息素
养与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等。)
(2)信息素养的流派(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与微电子教育、多媒体文化、超媒体文化与网络文化、信息素养等)
(3)信息素养的特点(信息素养的普遍性、信息素养的操作性、信息素养的发展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机房设备、网络建设等),软件环境建设(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等)。
(4)领导重视程度,具体措施研究。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技术与课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素养的认识程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中小学教师对于培养信息素养的看法、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之处。
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应具备标准;加强中小学教师在职期间培训,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3)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研究。
(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研究。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所起的作用研究。
(1)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研究。
从调查实际分析出发,并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提出关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量化评价方法。
本课题通过对我省城市、农村中小学生在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剖析,探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培养策略,提出关于城市、农
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量化评价方法,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依据。
实验课题必须符合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精神,遵循课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目标,推动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教育信息化的思想、
方法来加强对实验课题的管理。首先,各实验点校在实验课题的立项上,要从本单位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际入手,以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为主,进行科学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其次,实验课题的组织管理、实施要科学化,要加强过程监控、实验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管理。
课题要统一组织,加强管理。各实验学校要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要有全局观念,认清所从事的实验工作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所处的位置,顾全大局,圆满、顺利地完成实验研究。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把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名课题负责人,组织安排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进程,制定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同时要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实验研究的各子课题间相对是独立的,相互又是融合的,统一在总课题下。所以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统帅各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我省的基础教育为基地,在已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再与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对比,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进行专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开始和进程中,各市子课题组可以建立广泛的联系,相互沟通,探讨研究,争取做到成果互补,资源共享。在研究手段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网站()开辟一个本课题的专题栏目,与各地研究人员进行讨论,交流;还要建立QQ群(QQ号:223680083)加强联系。
1.根据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问题的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个别访谈和课堂教学观察等研究中获取的信息来了解全省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理性的分析,能够从繁复的现象中寻找和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分析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深层次影响因素、形成改善策略提供思路。
3.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有其自身特点,信息素养之不足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改善,关键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措施。
4.评价作为一种行为导向,其科学性、有效性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可以探索更有效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方法。
5.通过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另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研究法、调查法(测试、问卷、访问、座谈)、文献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其中以实验、调查、应用研究为重点。
总课题组是由有关行政领导、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信息技术教研员等组成;
实验点校的课题组应由学校领导、信息技术教育负责人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
本课题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教育研训部承担组织实施管理。
1.各实验点校均可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工作,实验点校间可互相参加会议和活动,也可参加全国同类的会议和活动。
2.各实验点校要在课题组的指导和协调下,互相学习,协作攻关,成果共享。
3.各实验点校要更换课题负责人,应征得本人同意并向总课题组提出书面申请。
4.总课题组要对实验点校课题进行检查指导,建立管理档案、加强资料管理,组织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评选优秀成果。
5.各实验点校课题主持要按阶段写阶段实验报告报送总课题组,连续两次不报者,视为放弃实验处理。
6.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各实验点校课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时除注明总课题组成员外,同时应标注有关的各实验点校成员。各实验点校研究成果出版时,要征求总课题组意见,并统一标注总课题组名称和课题组成员。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较大范围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力求详尽了解辽宁省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通过对全省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水平等方面问卷调查和深入细致的访谈工作,获取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以市为单位统计分析各地区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深层次因素;对省内不同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对影响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各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做相关分析;同时根据得出的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做归因分析并尝试建构有较强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特点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分析应用策略并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其实际效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3月下旬召开课题开题会,总课题组安排实验工作及研究任务,并布置签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
2.20xx年4月,实验点校根据总课题组的课题实验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建课题组,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明确研究任务,填写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上报总课题组。
3.20xx年4月—20xx年3月进行第一阶段实验。在此阶段,总课题组要调研、了解情况,进行指导。20xx年4月份,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一阶段实验总结报告,总课题组组织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积累资料,评选阶段优秀成果,推广典型,准备和布置下一阶段实验任务。
4.20xx年4月—20xx年3月,在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实验。各实验点校分别对承担的子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信息技术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0xx年3月各实验点校上报第二阶段实验总结报告,课题组组织评选阶段优秀成果。
5.20xx年4月—20xx年6月,各实验点校提交最终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等实验成果。课题组组织专家评价、验收;同时撰写最终课题研究报告,编辑出版论文集;向规划办上报实验成果,申请验收、鉴定。
开题报告计划安排 篇11
一、开题活动性质:重点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由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本次开题活动是对立项的课题申报书进一步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的条件,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分解研究任务,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目标的实现。
二、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参与人员:皮洪琴、曾旭华、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
三、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被接受,但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却多种多样。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教体系中的能力概念重视培训的结果,强调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任务和职责的技能和绩效。
我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大规模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很多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加、英、澳和德等国的影响。由姜大源任组长开展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该课题的五个子课题中,就包括“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理念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领先水平,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即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定义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技能和资格。德国学者埃彭贝克等人将能力分为4中类型:(1)个人能力;(2)积极和主动地应用能力;(3)专业与方法能力;(4)社会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起,按照职业发展逻辑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理论,人的职业成
长过程分为4个过程,即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针对这4个过程可以分别确立学习范围、任务的类型和任务完成的方式。
近年来,将多元智能理论、胜任力模型、心理学分析等运用于职业能力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思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按照职业的典型智力特征区分职业的类型和层次,通过建立特定的智力模型,就建立了能力发展或潜在能力发展的空间。多元智能理论和胜任力模型等可以帮助我们对各个特定职业或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更为精准的描述,对于改进和完善职业能力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立能力模型是能力评价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它是在“培养目标”、“能力测试题目开发”以及“利用测试结果为教育实践提高指导”三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
关于能力模型的建构,最初体现在前后的自然科学领域,这些模型在后来的PISA测试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PISA项目中,国家教育学研究逐渐开展加强在能力模型基础上对能力进行有效地诊断和测量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关键能力以及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力模型,受到广泛的认可。在德国,鉴于学生在PISA测评中的表现,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呼吁建立相关的国家教育标准,并强调在科学的能力模型基础上开展能力诊断的紧迫性。
,德国科委(DFG)响应克里莫等的提议,设立了“个人学习成果与教育过程控制测量能力模型”重点研究课题,课题正式开展,目的是开发和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业能力模型。最新的研究发现,关键能力与那些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中与具体事物相关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特定职业领域知识基础上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建立的KOMET能力模型,是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能力要求,即“能力的级别”;另一个维度是“能力的内容结构”, KOMET能力模型有3个能力级别和8项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对职业能力进行解释的框架。该模型还符合当代发展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要求,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出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类。
在职业能力评价应用方面,目前典型的能力测评方法包括:世界职业技能竞赛、PISA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和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德国不来梅州和黑森州的9所职业学校700名“能源与楼宇技术和运行技术”
方向的电工专业学生参加了一次KOMET职业能力测评,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以及职业能力承诺等进行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评。自期,KOMET项目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结成合作伙伴,将北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纳入能力测评与测评研究范围,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第一次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问题的研究。北京市共有7所职业院校的831名机电类专业学生参与了本项目的第一次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开始涉入综合职业能力的诊断研究,并在四川和广东等地扩大了实证测量的范围。
尽管职业能力评价在许多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相比,职业能力的证明和鉴定非常困难。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德国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主要是以德国的中职教育为对象开展的,且测评内容以综合专业能力为主,对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仍不能进行动态性阶段性评价。另外,我国已经开展的KOMET项目能力测评实践,基本上是直接沿用原有的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题目结构、内容和难度与我国高职学生实际条件都不匹配,因此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指导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且实践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针对职业能力评价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针对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对完善高职教育考评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体系和质量的国际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总体思路:
通过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现状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特色,通过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按照“235”——即“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总体思路开展和实施:
“两个促进”——“促进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项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五个原则”——“行业差异性、岗位对接性、职业阶段性、能力发展性、评价开放性”。
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的设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开展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职业能力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渊源和脉络,明晰有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表述的内涵。对现有的各种典型职业能力模型结构、原理及产生的教育、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调研国内外开展的职业能力测评典型案例,并重点围绕德国KOMET能力测评方案分析其特点和不足,结合我国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找对适合
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2)职业能力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调研。调研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能力模型与能力测评模型的转换理论、掌握能力测试方案的构建技术和实施方法。
(3)国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相关背景信息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能力现状和相关背景信息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4)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模型架构,形成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构建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1)开展职业能力模型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能力与智力的关系、胜任力模型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和建模原理,总结不同的能力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2)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本土化的职业能力模型。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性测评思想,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将其与职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级别和维度进行关联性分析,形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整体思路。
(3)在确定职业能力模型维度和主要指标体系后,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建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研究确保测评模型可靠性、提高评分者信度的技术手段,提出合理的测评评分点数量、参加测试人员数量的界定原则,保证测评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实用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开发的依据。
在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的基础上,按照我国高职学生主要从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四大类岗位,确定不同岗位类别对应的能力指标的权重,按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发能力测评题目或其他形式的测评方案。具体研究思路和内容为:
针对电力行业四大类岗位,分别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为对象,设立院级子课题,分析与各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阶段性标准,按照已有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标准,设计面向不同岗位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开发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测评题目,突出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案,并对测评结果建立科学详细的评估方案,确定不同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施层面突出校企合作和岗位对接,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实现职业能力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评价。
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和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开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分别针对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服务类和管理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进行测评结果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各子课题负责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构建、实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子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
(2)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课题的整体研究报告;
(3)完成专著《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的编写。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证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课题组织:
组 长:课题总体指导、进度和质量掌控、定期检查总结。
副组长:整体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协调、技术指导,参与各课题组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
成 员:按课题任务分工和进度,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1)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本课题是我院承担的第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深化我院高职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具有深远意义,课题组成员务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职责,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2)统一行动、注重协作。各成员要按照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团队合力,按既定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3)紧扣方案,严格执行。以课题申请书作为指导性纲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开展工作,做到“按图纸施工”,不“偏题跑题”。
分工和进度安排: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年7月—3月 李福东、曾旭华
阶段总结和检查 对项目前期研究情况进行检查、讨论,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20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的研究 国外职业能力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本土化研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性测评量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0年10月—年4月 曾旭华、李福东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情况 2011年4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李高明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情况和相关成果 1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3月—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李高明
总结和结题 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结题研究报告 1月—20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总课题及子课题实施方案、调查报告、阶段报告、系列论文等。
2.终期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论文集、《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专著等。
四、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课题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按照“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235”总体思路,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符合我国高职领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分析方面,一直以来,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模式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的重点,因此,本课题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模型的完善,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的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流,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方面。课题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
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课题组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遵循系统规范的技术路线,按照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管理类和服务类四大类典型职业开展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形成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既反映了职业能力评价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又结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特点,体现了测评体系的科学性、本土化和实用性。
在职业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方面,课题组按照四大类典型职业,针对具体的专业,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突出测评的动态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并进行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可以实现我国高职领域职业能力评价从理论研究到务实操作层面的转变。
课题组完成了系统深入的前期调研,明确和完善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组织领导得力,经费保障到位,任务分工和进度设计合理,达到了开题要求,同意开题。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5]。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西方发达国家将职业能力的评价作为整个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从教育立法、考核管理、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模式[1-2, 5]。
在评价标准方面,将核心知识、技能与某一特定职业的知识、技能综合,由行业企业来考核,国家规范推进实施。如美国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教育部和劳工部组织的行业调研基础上制定,主要包括国家技能标准制度、关键工作评价体系、职业群体体系、职场成功技能体系和职业记录体系五种[1]。
在评价方式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建立在学习的实际工作效果评定上,不限于书面测验。澳大利亚对培训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建议教师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作为课程考核手段[2]。德国职业资格考试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紧密结合,考生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即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产生两类证书,即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5]。
国内职业能力评价在研究西方国家职业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双证书制”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6-9],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了探讨[10],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有效途径:学生职业技能行为的评价、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已有绩效的评价。此外,国内职业教育者还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分层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11];认为学生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过程应民主参与,评价方式应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总体而言,国内在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应用都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外针对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评价模式[12]:
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被评价者完成这此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
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模式——所需的证据主要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是企业在职培训最常用的模式。
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评价证据来自于有工作绩效的记求或追踪,通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从而鉴别、评价和认定职业能力。
1)相对于发达国家,国内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对国外的典型模式,成功应用案例没有很好地调研、总结,并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做法。
2)缺乏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研究,在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职业能力现实载体的确定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这三个基本环节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关注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范式。
3)没有对现有各种评价模式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适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施模式。现有的三种评价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的特点是评价项目数量大,而且形式规范,便于实施,但其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各个独立的要素,易陷入片面性;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模式最大优点是评价项目的真实性,但评价项目数量有限,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多样性产生矛盾,且评价过程控制复杂;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能力表现的资料,但其基于已有的绩效,对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挥工作潜力的`被评价者来说,效度就受到限制。
4)缺乏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大多相关研究集中在理论探讨,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实际应用不够。因此,需要突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性,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是人才评价和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
(1)通过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从理论上回答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行业对接和未来职业发展,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优化,通过方案设计和实际应用,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解决当前如何对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这一现实难题,对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1)调研了解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现状。分析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未来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对国外职业能力评价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炼成功经验和做法。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基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对接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三个基本环节为基础,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发挥企业在评价体系设计、实施中的作用,建立体现企业人才标准、体现职业能力发展性、不同专业岗位特性、动态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可操作性的方案。
(4)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立足现有高职院校实际,对不同的年级、专业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通过跟踪反馈,完善和改进评价体系,在若干高职院校中推广。
(1)通过现状调研,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和特点,明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三个基本环节,形成严谨的理论规范。
(2)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验证,形成完善的、可操作的、有推广价值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创新。充分论证高职学生的培养因达到职业发展的哪一阶段,进而对职业成长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与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和成长进行阶段性对接,从而确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在理论上形成范式。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创新。突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特性,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条件,着力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实现其应用和推广价值。
(1)在认真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系统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理论、考核评价机制、企业人才标准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提炼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的判断方法三个构成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
(3)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推及实践,研究能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现实描述、执行机制和操作要件。建立学校组织,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施的评价运行机制,明确双方在每一评价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4)以若干专业和班级为实验对象,将新的评价体系运用到高职不同的培养阶段,通过反馈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总结,加以完善。
(5)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总结和推广,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验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1)调查研究(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制定调研活动计划;
2)完成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3)结合资料文献查阅,形成调研报告。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2011年1月—2011年7月):
1)基于关联分析、归纳推理、教育心理学等原理和方法,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关系模型,按高职学习进度对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级、细化和论证;
2)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撰写研究论文。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确定与高职不同学习阶段对应的具体评价模式,以及每一模式的权重分配原则,突出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优化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撰写研究论文。
(4)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
1)选择试点对象,对新的评价体系进行实验验证;
2)通过效果跟踪改进完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实施报告。
(5)完善和总结(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对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形成专著,完成验收。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引用、、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以内);
•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1.《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点》在《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
2.《大学生人际冲突概述》,在《中国临床心理学》上发表。
3.《社会支持与依恋的关系研究综述》,在《中国临床心理学》上发表。
4.《“全面质量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作为院级科研课题已完成。
5.《新时期电力职业精神的提炼与打造》作为××××公司科研课题已完成。
6.《电力职业精神》已于203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7.《高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中国教育与发展》上发表。
8.《××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评价》,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9.《“电能计量”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10.《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阶递式课程模块设置》,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主要参考文献:
1. Die Fachhochlen in Deutschland. 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berarbeitete Aufkage, Mrz S. 26.
2. Gunningham J. The Workplace: A Learning Environment[R]. Sydney: Paper Delivered at the Frist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Vo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2): 1-18.
3. 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 高度教育出版社,.
4. 欧阳河.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2): 19-25.
5.赵志群, 王炜波. 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6. 姜大源. 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1.
7. 蒋乃平.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0).20-21.
8. 陈英丽. 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 [D]. 天津大学, 2005.
9.蔡炎斌.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10. 杜德昌. 关于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与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9):5-6.
11.王文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12.刘德恩. 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 职教通讯, 2000,(11):3-5,13.
1. 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12月任××省××××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局局长,2012月至今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任××××××院长之后,在职业教育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首先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了“高职教育大讨论”,确立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我院具有特色的“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积极探索“四个立足”的教学改革。按照“立足市场设专业,立足岗位定课程,立足素能抓教学,立足就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大改革。三是提出了“三化”教学改革模式,即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内化素质教育。
×××同志先后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技术与管理论文近50篇40多万字,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教材1套(共三册)。
2.课题组成员×××是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火电厂集控运行省级精品专业建设负责人,学院专业带头人,近年来一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二项,发表论文6篇。课题组其他成员由相关教学系部骨干教师组成,并吸纳一名来自×××心理学博士和一名企业的专家参与。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36岁,年富力强,专业结构合理,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
1.组织保证:学院校成立了以院长×××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
2.制度保证:学院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和奖惩制度。
3.物质保证:学院隶属××××××,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齐全、科研经费充足。目前,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已列为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在学院得到应用,已收集大量职业能力培养及考评等方面的参考文献和著作;学院提供8-10万元配套经费,并保障研究者充足的研究时间。在组织和经费上能充分保证本课题在计划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