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实习报告范文集锦。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日常的工作中。往往都需要撰写报告,编写报告能让我们对完成的工作更有把握。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1
通过对**的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通过对**的实习研究,对**周围环境的植被有了更深的观察,了解**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植被物种的来源等,对以后预防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1、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2、认真细致观察**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3、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p灌木p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生态学实习报告。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p灌木p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p灌木p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等地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要求有: (1)每天及时整理当天收集的资料、清绘图件及上墨;(2)每天要作实习小结;(3)每天预习与第二天实习有关的内容。
编写实习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要求:(1)教师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图件的格式、报告的提纲;(2)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图件的编绘及报告初编;(3)教师认真辅导,审阅图件、批改报告初稿;(4)学生用三分之一时间修改,清抄。
本次实习主要是运用样方法测量植物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然后,记录植被分布状况,制作物种分布曲线。
第二天是实习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在**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一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1、**有哪些植被及植被的作用?
种类:**有野核桃、毛榛子、白桦树、美蔷薇、辽东栎、鹅耳枥、槲栎、华北落叶松、油松、连翘等。
作用:(1)保护生态环境(2)水土保持(3)吸收水分.制造氧气..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有温室效应(4) 防止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5)经济价值(6)观光价值
常绿阔叶树种有:落叶松、白桦、桑寄生、辽东栎、黄花柳,紫椴等树种。
常见的灌木有美蔷薇、黄刺玫、土庄绣线菊、小叶鼠李,山梅花,铁线莲等
常见的草本物种有老鹳草、山梅花、羊胡子草、白茅、地榆、柴胡、桔梗、野生豌豆、玉竹、甘菊、等。
在本学期六月五日到六月十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兴唐寺。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分布特征,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植被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各种植被的辨认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活了如何测量植被各种数据。通过这次**的实习,更加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各种实践中的技能,锻炼了动手与动脑能力。实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景区实习,了解认识**地区的植被,并了解其药用和经济价值,对**景区的实习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有学习了植被的研究方法,培养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个任务就是测量**上乔木p灌木p草本植物的各种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这次实习重要的不是几个干枯的数据,而是学会测量的方法,学会的是实践的技能。实习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地区的代表植物并了解了这些植物的药用以及经济价值,不仅让我们更形象的了解了植物的形态,而且还切身体会了植被的分布如何去分析。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2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中的生态工程学问题密切结合,让学生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生态工程学基础知识;在实习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了解生态工程学的学科特点和生态工程问题的基本共性,掌握生态学基本思路和原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学习生态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技术程序及注意事项,初步掌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态保护、恢复与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
要求:本实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两类典型生态工程模式的调查工作,包括相关资料的查询、方案设计、野外实地调查记录、室内分析和总结等环节,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原则、理念以及技术路线,并对该生态工程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完成一份相应的生态工程调研报告。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达到:
1.初步学会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了解生态工程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基本步骤,初步掌握其主要方法。
3.在调研报告的编写等方面得到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
4.进一步树立生态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课程实习的内容和安排
根据实习要求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等具体情况确定,可选择以下的2-3个题目作为实习内容。学生通过对典型生态工程模式的实地参观、调查和分析,掌握该模式的设计原则、思路,并对该模式的结构和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以下是供参考的部分选题和具体内容:
1.环境生态工程的调查和评价
具体内容:
(1)典型环境生态工程中环境生态技术调查
环境生态技术是在环境技术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更加考虑了环境与生态的密切联系,其突出特点在于既能按照技术发展规律最佳运行,又能最适度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综合需求(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的技术。环境生态技术不仅涉及了一系列技术、技巧(技术、设备、操作规程)。也涉及了一系列管理活动(产品设计、环境管理、技术选择、工程系统的设计)。无论采用何种环境生态技术,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 节省能源;
② 节省资源;
③ 生态环境材料;;
④ 循环再生;
⑤ 生物降解性。
(2)环境生态工程设计调查和评价
包括污水生态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生态工程等。
2.湿地生态工程的调查和评价
具体内容:
(1)湿地生态工程模式与相关技术调查和评价
例如:湿地养殖模式(池塘养殖、网箱和围网养殖)、湿地种养结合模式、湿地生态旅游模式、湿地污染净化方面的利用模式(生物工程垂直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脱氮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等)。
(2)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调查典型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类型和原因,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退化湿地生态
系统综合恢复治理模式和保护措施。
3.学校园林绿化生态工程的调查和评价
了解西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情况、学生感受,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等。具体内容: 包括:树种选择、配置、布局是否体现了生态学的原理(物种的生态位特征、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等)和以下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人与环境和谐原则、环境关联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等);植物生长状况和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生物对改善校园环境的作用;植物移栽、园林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校园污染的情况以及校园使用者对校园人居环境和园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农业生态工程的调查、评价与分析 具体内容:
(1)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原则调查
包括:建设高级复合生态系统原则,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结构合理性原则,整体效益协调、统一效应原则,人工合理调控原则,相关专业技术集成原则,经济效益、生态效应、与社会效益协同原则,投入产出原则,产品与市场协调原则等。
(2)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调查和评价
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群选择,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人工环境设计,人工食物链(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等)设计,农业生态系统加工连的设计等。
(3)农业生态工程主要模式调查和评价
例如: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工程模式(农林间作、林药间作、林木与经济作物间作、时空结构优化种植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和物质能力多层分级利用生态工程模式,基塘结合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工程模式,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工程模式,以水面资源开发为主的农-渔-禽水生生态工程模式,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工程模式,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工程模式等。
5.工业生态工程的调查和评价 具体内容:
(1)调查工业生态园与传统工业园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工业生态园内有着各种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工业生态园对工业生产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对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具有新的突破与创新,使园区内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态园利用环境工程技术、市场经济机制和工业生态学原理,为企业的高效生产提供适当的发展环境,通过环境无害化技术的高度集成,合理循环利用环境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2)工业生态园的系统评价 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就各种系统设计的方案所能满足需要的程度及消耗和占用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选择,并选择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方案。系统评价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① 明确系统目标,熟悉系统方案。
② 分析系统要素。根据评价的目标,集中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对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及系统的性能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找出评价项目。
③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客观地、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
④ 制定评价结构、评价准则,对所确定的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并使之规范化,确定各
指标的结构和权重。
⑤ 确定评价方法。
⑥ 进行单项评价,就系统的某一特殊方面进行详细评价。
⑦ 综合评价。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从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适当而且可能实现的优化方案。
(3)工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下图是工业生态园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可以采用AHP及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工业生态园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度)
园区发展稳定性 园区发展能力 园区协调性
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稳定性
园区建设
技术创新环境指标
创业环境经济绩效
国际化能力
能源循环能力回收再生能力
环境协调性
具体安排:
第1天:示范讲解
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选择2个调研题目,给学生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教师讲解一个实例示范。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第2天:资料搜集
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查找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制定出相应的调查方案和调研提纲;同时教师安排第三天野外调查及实习报告事宜。
第3天:野外调查
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制定的调查方案,对所选的一种典型生态工程模式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和分析,要求学生了解该模式的设计原则、思路,并对该模式的结构和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第4天:继续野外调查
教师带领学生对所选的第二种典型生态工程模式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和分析。第5天:室内分析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学生根据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撰写实习报告。
三、指导方式
野外实地调查;提供基础资料;讲解实例示范;答疑。
四、课程实习报告的要求
实习报告中要具体分析该典型生态工程模式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该生态工程模式的调整与设计的初步方案。实习报告必须以所调研的资料为基础进行撰写,报告应重点突出,并附上相应的图和表。实习报告完成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同学课堂理论学习和实习锻炼收获的综合体现,每个同学应相对独立地认真完成。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标注出处,文后需附所引的参考文献。
五、课程实习考核及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按百分制形式计分。包括实习期间工作表现(20%)和实习报告书(80%)两部分。
六、课程实习教材及参考文献
1、教材
《生态工程学实习指导书》(自编)。
2、参考文献
孙振钧.生态学实验与野外实习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钦佩,安树青,颜京松主编.生态工程学(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李季,许艇主编.生态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杨京平主编.生态工程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盛连喜,许嘉巍,刘惠清编著 实用生态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张金屯,李素清.应用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戈峰.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七、其他说明无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3
《基础综合实习》
——《生态工程学》
实习报 告
学号: 姓名: 专业:
实习时间:
实习成绩: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12年12月 1
目录
一、实习日程安排........................................................................................................2
二、实习目的和要求....................................................................................................2
三、实习前的准备........................................................................................................3
四、实习内容................................................................................................................3
五、实习步骤................................................................................................................4
六、调研报告................................................................................................................4
七、主要参考资料......................................................................................................17
一、实习日程安排
2012年12月17日:指导老师示范讲解
根据本班学生各自的2个调研题目,给学生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教师讲解一个实例示范。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2012年12月18日:资料搜集
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查找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制定出相应的调查方案和调研提纲;同时教师安排第三天野外调查及实习报告事宜。
2012年12月19日:野外调查
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制定的调查方案,对所选的一种典型生态工程模式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和分析,要求学生了解该模式的设计原则、思路,并对该模式的结构和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2012年12月20日:继续野外调查
2012年12月21日:室内分析总结,学生根据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撰写实习报告。同时,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以PPT的形式汇报该组的调查研究情况。
二、实习目的和要求
本实习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中的生态工程学问题密切结合,让学生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生态工程学基础知识;在实习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
本实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易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的实地调研工作,包括相关资料的查询、调查方案设计、野外实地调研记录、室内分析和总结等环节,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生态工程模式(生态园林、生态城市景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模式)设计的原则、理念以及技术路线,并对相应的生态工程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完成一份调研报告。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达到:
1.初步学会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了解生态工程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基本步骤,初步掌握其主要方法。3.在调研报告的编写等方面得到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4.进一步树立生态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实习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选题,提出实习指导意见。内容包括: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调研对象、内容和方法,调研报告的编写要求,时间安排,注意事项和参考文献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研究的专题和区域,熟悉和收集相关研究专题与区域的基本资料,编写调研提纲。
四、实习内容
1.通过网络了解北京市郊延庆县的基本情况 2.在网上调查北京市延庆县生态示范区的基本建设 3.通过网络查阅该生态示范区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
4.对于延庆县生态示范区的可以优化的地方进行补充并提出改进意见 4.对西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绿化程度、树的种类以及功能区分化
五、实习步骤
1.确定调研的生态工程模式类型
主要内容包括该典型生态工程模式设计的原则、理念以及技术路线,以及对该生态工程模式的评价与分析。
2.确定研究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所选定的实习内容,明确该选题要求,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图片,收集积累调研资料(数据表格、图片、文字资料等),调研资料应整理归类。资料收集途径如下:
(1)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农业、环保、园林、统计局等)和研究机构,获取研究专题的资料。
(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统计年鉴、地方志、期刊、学报等。(3)通过图书馆的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文章和研究成果。
3.实地考察
对所选典型生态工程模式进行实地调查,现场查勘,获取第一手资料,做好实习调查记录。
六、调研报告
北京市延庆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工程的调查、评价与分析建
设调研报告
一、延庆县的概况
延庆,地处北京市西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生态环境优良,是首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境内海坨山海拔2233.2米,是北京市第二高峰,“海坨戴雪”成为北京的一大奇观。气候独特,冬冷夏凉,有着北京“夏都”之美誉。
延庆地域总面积199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2.8%,平原面积占26.2%,水域面积占1%。辖11镇4乡,常住人口28.6万。
延庆紧扼首都北京的北大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京藏(原八达岭)高速公 路、110国道、城郊铁路S2线、八达岭过境线,加强了延庆县与外界的联系,提升了延庆发展的速度。城乡道路四通八达,形成环盆地多条旅游专线,古龙路、香龙路、康张路、滨河路等观光路,纵横交错,连接了延庆的景区、景点和生态观光园。
延庆的净水、净土、净气,为首都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后花园、绿色大氧吧。先后建立了松山、野鸭湖、玉渡山等1个国家级、2个市级、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构建10平方公里的县城防护林体系,形成妫河生态走廊、龙庆峡森林公园、北山观光带和官厅库滨带四大生态走廊拱卫县城的格局。延庆林木覆盖率达到71%,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6%,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达到78%以上,生态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本建设以及延庆县生态示范区的发展
生态示范区的定义是:对一个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起来的一个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对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定行政区域。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示范区建设可以乡、县和市域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当前重点可放在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上。
一九九五年,中国根据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借鉴了国外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在第九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全国建立五十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县级生态示范区,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中国对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实施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其中,生态 环境目标有十九项,如森林覆盖率、沼气等新能源使用率、退化土地治理率、化肥农药使用递减率、农用薄膜回收率、水和大 气质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社会发展目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教育事业、每万人中技术人员数量等。
建设生态示范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1 9 9 5 年以来全国先后建立了154 个省、地、市、县级规模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各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度 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 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精心编制和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 一些试点地区积机调整产业结构, 寓环境保护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生态产业, 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生态经济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推动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 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2000年4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名单。以北京市延庆县为首的中国三十三个地、县和单位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中国首批获国家命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生态示范区。
在北京市总体规划蓝图指导下,自1995年开始,延庆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动”战略,即旅游牵动,城镇带动,科教推动,建设“两大基地”即建设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和优质副食品基地的战略方针,发展农、工、商、旅、建五大产业,确立了发展生态型经济为立县之本的指导思想。2000年4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名单。以北京市延庆县为首的中国三十三个地、县和单位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中国首批获国家命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生态示范区。
三、延庆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1、延庆县农业生态工程的资源及发展现状
(一)、延庆县农业种植业资源情况
延庆县位于京城西北部,平原地区是三面环山,一面邻水,海拔平均为500-650米,山区海拔一般为1000米。延庆县作为北京市传统的淡季蔬菜重要产区之一,素有“北菜园”之称,本世纪初延庆县蔬菜种植规模一度达到十万亩以上。2006年,延庆县委、县政府根据延庆县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结合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本着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结构合理性原则,整体效益协调、统一效应原则,确定了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延庆县蔬菜种植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发展方式,而转为效益、规模并重,更加注重蔬菜的品质和质量。随后延庆县开始大力开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设施蔬菜种植。2008年,通过有机蔬菜认证的“绿富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被奥组委选为北京奥运会蔬菜备选基地,截至奥运会结束,“绿富隆”公司共为北京奥运会供应蔬菜达到22.84万公斤,占供应总量的41%。奥运会结束后,延庆县进 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引进高新技术,紧抓“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借助“奥运蔬菜”的影响力,在后奥运时代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延庆地方特色的蔬菜种植发展之路。现在延庆县年种植蔬菜面积为3.7547万亩,年蔬菜产量为10.8202吨。此外,延庆县不仅是蔬菜的重要产区,还因为延庆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地形条件,成为玉米的生产地,每年可以种植一茬玉米,种植面积约30万亩,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为7-9%,所以延庆还是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
(二)、延庆县的农业畜牧业资源情况
1、延庆县畜牧业生产占农业生产的比例
“九五”以来,延庆县畜牧业紧紧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坚持“稳定鸡猪,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积极稳妥的发展特种养殖”的畜牧生产工作方针,加大了产业结构力度,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加快“三肉一奶”畜牧主导产业的发展步伐为主题,以推进奶牛产业化建设为主攻目标,使延庆县畜牧生产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2003年全县畜牧产值达4971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86300.8万元的59.77%。
2、延庆县畜牧生态产业(以奶牛为主)的发展情况
在延庆县畜牧生产中,90年以前主要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鸡、猪生产;到1990年后,特别是95年后,畜牧工作方针是:稳定鸡猪,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积极稳妥的发展特种养殖。
3、与延庆县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的畜牧生态产业的现状
目前,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主导产业,实行散户奶牛入小区管理,实行合理的勘测选址,合理的布局设计,把奶牛小区分为:实行饲料配置、科学的管理、一条龙的鲜奶收购,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上实行“五区一个流向”的要求,即: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区加工区、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一个流向,即:净道、污道分开,绿化美化环境,实行机械化挤奶,按照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要求发展。
4、在科技管理方面
大力提倡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在畜禽良种繁育改良的工作中,积极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加快繁育工作的科技含量;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对传统的畜禽品种实行更新换代。首先在奶牛良种繁育工作中,积极开展奶牛胚胎移植工作和加强优质奶牛精液的管理工作,实行选种选配,提高全县奶牛的生产水平,我们的工作方针是:加强奶牛的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防止盲目扩群,提高经济效益。
(三)农业生态工程中废物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
延庆现在是京郊农业大县,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全市第一。每年的农业废弃物也多得惊人,秸秆20万吨,牛粪7万方,菜帮子、菜叶子280万吨。延庆县采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和物质能力多层分级利用生态工程模式,来让这些令人头疼的“废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产生了经济效益,也体现了人工合理调控原则,相关专业技术集成原则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应、与社会效益协同原则。
1.玉米秸秆的回收利用
延庆农村每年产秸秆约20万吨,过去,玉米收割剩下的秸秆只能烧火做饭,少量用来提供给养殖业作为饲料,村里房前屋后堆得到处都是。后来,农民用上了煤和煤气,秸秆就干脆堆在地里,来年开春的时候没办法处理,只能放火烧掉。如今,延庆县组织建沼气站,秸秆摇身一变成了方便好使的“秸秆气”,村里一人烧火,全村做饭。已经建成生物质气化工程26处,供应4500户农户,每户每年节约炊事费用200多元,一年可以节省90万元。气站每年消纳玉米芯2500多吨,可替代燃煤1900吨,减排二氧化碳3200吨、二氧化硫22吨、粉尘30吨。秸秆气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延庆人的生活更加绿色环保。
2.菜叶、菜帮等菜地垃圾的回收利用
以前蔬菜下来的时候,路边、地头、地里到处是菜帮子、菜叶子,除一部分运到附近的养殖场外,大部分都烂掉了,导致夏天滋生蚊蝇,散发臭气。从2008年夏天开始,这一状况改变了。头茬菜下来的时候,菜帮子、菜叶子进了阔利达公司的饲料加工厂。2008年6月,阔利达公司“蔬畜壮”生物发酵饲料项目正式投产。他们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蔬菜、秸秆、豆粕、玉米面等混合转化而成一种饲料。记者看到,车间里库存了一包包的成品饲料,段状的秸秆,看不出添加了菜叶。“废菜筛选、臭氧脱毒、药残检测、脱水处理、配料搅拌、打捆成型、包装密封、生物发酵、质检、成品”,墙上的一个生产流程图,让人对这些饲料与普通秸秆的区别有了浅显的认识。2008年生产饲料3000吨,每吨售价约400元,是传统饲料价格的三分之一,价格便宜。由于添加了蔬菜,饲料的适口性好,而且不含农药残留物和抗生素,深受周边养殖户的欢迎。2009年,产量将达到5.8万吨。
3.牛、鸡等牲畜排泄物的有效处理与回收利用
牛粪在冬季和春季可以直接还田,在夏秋季节,可以将牲畜排泄物集中起来,用蚯蚓来将其转化分解,夏秋季节也是蚯蚓的活跃季节,可以将大量的牲畜排泄物转化,一亩地用牛粪100方,正常年份产蚯蚓1500公斤,一公斤6元钱,而 经过蚯蚓过腐的牛粪是高档有机肥,一方卖160元,是普通牛粪的5倍,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鸡粪可以被用来发电。坐落在延庆县张山营镇的德青源蛋鸡场是亚洲最大的蛋鸡场,300万只鸡每年产鸡蛋近5亿枚。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每天产生约220吨鸡粪和170吨废水,应对此挑战的代价是可观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费用。德清园蛋鸡场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鸡粪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利用鸡粪、废液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企业兴建了1.2万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700万立方,发电1400万度,剩余沼气还可以解决养殖场职工和周边村民炊事用能问题。目前鸡场正在进行站内改造,不久将正式并入华北电网。据了解,鸡粪发电成本平均每度电只有约0.3元,而火力发电每度电成本约0.7元。发电剩下的沼液、沼渣被输送到发电站周边的玉佛、前庙等多个观光果园,用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果品品质。张山营镇为德青源提供2万亩绿色饲料基地,从而形成了资源循环的生态农业。
以上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2、延庆县农业生态工程的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国外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示范农场相比,我们的产业化和科技化程度还是相对较低。
2.缺乏龙头带动和品牌效益缺乏名、特、优、新产品。
3.准化管理水平低。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是畜牧产业中的标准化管理,但由于多数农民的科技知识认识程度相对比较贫乏,接受新技术水平低,优良品种占有比例低,造成生产水平低,饲料的浪费,经济效益不好。4.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奶牛小区建设投资大,资金不足,使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难于开展,布局建设不合理,目前仍有部分小区存在饲养与人居混合现象;沼气发电,沼气燃料等也是投资比较大的项目,也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
5.缺乏把农业、蔬菜、花卉、养殖、观光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四、对于促进延庆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措施的设想
延庆县生态示范区的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生产中总结的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对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有新的认识,不断地改进,不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好生态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生态资源、符合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延庆生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的提高档次,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打造精品,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延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平原地区:
1.加强协会化的服务水平,从奶牛的引种、饲料、防疫、场区设计、选址、培训、奶的加工等方面配套服务,形成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水平。
2.是把乳制品的加工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3.是建造生产基地基地,规范生产管理;
4.是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合理的发展规模,主要在牛的品种质量、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上下工夫,提高效益,打造高科技精品。总之,一定要从数量向质量效益型转移。
二、在山区:根据山区交通不便利,山场面积广阔,草场面积大的特点,在山区发展
1.柴鸡、鹅、肉羊产业化生产。利用广阔的山场面积和饲草小虫等自然资源,放养柴鸡、鹅,鸡、鹅粪施肥山场,柴鸡、鹅以草、小虫为饲料,即生产出高价值的环保的绿色柴鸡、鹅蛋,也促进山场草的生长,促进了柴鸡、鹅的生产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山区,肉羊的舍饲养殖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发展格局。山区有秸秆,有草场,舍饲养羊,利用废弃的秸秆和荒草,进行舍饲养羊,即避免了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利用了秸秆,而且羊喝水少,对环境的污染几乎为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它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协会组织,以协会带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了山区的柴鸡、鹅的产业化格; 2.种植适量的观光果树,建设生态餐厅、生态园等景区,将观光旅游、生态采摘和柴鸡、鹅的销售整合成为一体。利用现代人崇尚绿色自然环保健康的思想,将柴鸡、鹅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既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
3.发展体验、展示教育的畜牧业。国家教委规定,每个学生每年要有2周的社会实习课程,建造一个实习畜牧场,为学生进行学农实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五、对于延庆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县委、县政府设立一定数额的养殖风险制度,减少农民在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中的损失。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1、体系不健全(1)防疫体系不健全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农委——畜牧服务中心——县总站——各乡级中心兽医站,有的中心兽医站管辖4个乡镇,80个村,村庄分散,面积大,每个中心站7-8人,工作困难大。若有村级技术人员,会为科技推广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
(2)推广体系不健全
根据“农业推广法”的要求,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应在各乡镇建立畜牧科技推广员,使每一个科技推广体系落实到基层。
2、科技人员有后顾之忧
延庆是农业县,农民收入低,尤其是对偏远的山区,收取服务费非常困难,有时兽医人员要走几十里山路看一个病畜,工作辛苦。如何使科技人员加入公务员行列,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地为农民服务。
3、资金不足(1)、科技推广
每一项先进的技术推广,都需要有引进——实验——推广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资金的保障,尤其是山区,要早日摆脱贫困,更需要加大科技可资金的扶持力度。
(2)、技术的引进
许多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在郊区有很好的市场,引进技术对农民十分需要,但资金困难。
4、提高全员素质
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提高培训费用,实现连年培训,实现农民素质的提升。
(1)、加强信息功能,建立科技信息站
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需要大量的应用试验,需要场地,农村有实验场所,要求我们架起科技与生产之间的桥梁,使科研与农村畜牧生产相结合,科技转化成生产力。
(2)、人才缺乏
由于资金原因,畜牧推广体系中,很少引进新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及高科技人才,知识大爆炸年代,技术日新月异,急需引进新的科技人才。
5、将延庆畜牧兽医系统建成集:生产、科技、培训、信息、宣传为一体的现代化的、高科技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成:规范化的畜牧生产体系、高科技的饲料检测体系、现代化的兽医检测、监测体系和畜产品的监测体系。
对西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绿化程度以及树的种类以及功能区分化
校园绿化是成功地进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教育,以教育为本的社会发展潮流的今天,重视教育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适宜校园特点的绿化环境。在当前,公园式公共花园、别墅式私家花园或居住区游园、校园等不断出现,为了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也坐上了这班专列,对校园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校园绿化此前常受到忽略,现在应加以重视并重新来认识它。
一. 西南林业大学的总体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北部。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010,~103。40,北纬24023’~26。22’,市中心海拔1891m,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之间。年均气温14.5℃,最热月(-L月)的平均气温19.7℃,最冷月(一月)的平均气温7.5℃,年温差12~13℃。无霜期达230d,年降水量为1075mm,最集中的降水季节是6~8月的雨季,干湿季分明。昆明属高原红壤地区,土壤主要有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年平均相对湿度74%。常年 12 以西南季风为主,平均风速2.2m/s,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能见度良好,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
二.各区域的树种分布(1)教学楼区: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也是校园绿化的精华所在,许多重要景点都集中于此。此区的植物功能上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在校园平视或在楼上俯视,都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由于此区是师生休息、游乐的中心,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设置草坪、坐凳等,各园林小品之间用树木与花草结合在一起。面积较大的空间可布置成自然式的起伏地形,以草坪为基调,点缀法桐、雪松、合欢等树姿优美的乔木,形成疏林草坪。适当种植合欢、三角槭、栾树等,用以遮阴和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也可用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等常绿灌木,围成半封闭的空间,宜于学生学习、乘凉。此外,绿地内应广植花灌木,花开不断。该区与校园大道、运动场地相邻部分可用桧柏、大叶女贞等构成高篱,起到防尘、防噪的隔离作用。教学区分为两部分,第一区域主要是指A教学楼附近的绿地,包括其南侧、东西两侧的附属绿地、北侧与图书馆以及电教楼这三幢建筑所包围的绿地。由于这些绿地位于教学主楼周边,代表着学校的整体形象,因此教学楼A周边的绿地多采用比较规则的栽植方式,所选用的乔木树种也多是主干直立、挺拔、树形比较庄严、肃穆的龙柏、雪松、刺柏等。距离主楼较远区域的绿化方式相对就比较自然和富有情趣,绿化树种也相应丰富。使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学区 的气势与威严,而其他区域的绿化方式则可以充分发挥年轻学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楼区植物数量较大,生长状况良好,该范围内土壤渗透能力较差。高大的建筑物对周围植物的遮荫效果明显,且在教学楼A后面容易出现霜冻,增加了被遮荫植物感染病虫害的几率。部分树种生长空间受限的矛盾已经表现出来,树冠的圆满程度受损。第二区域包括教学楼B、图书馆、试验楼和林学楼及其附近的绿地。同教学第一区一样,由于该区以建筑物居多,所以构成了以建筑物为核心的绿化模式,其植被以乔木树种为主,以求软化建筑物僵硬的线条。建筑物及道路周围的滇润楠行道树,建筑物附近的雪松、银杏、樱花、石楠等主要树种的栽植也比较规则,草坪面积相对较小,难以形成乔灌草的立体绿化模式。但在中心区却围合着一块植被丰富的小土丘,绿化管理相当粗放,犹如特意保留的原始绿地类型。由于该空间植物种植密度较大,围合的空间较为隐蔽,所以人流量较小,只有少数同学在此看书,人为破坏、践踏等现象较少。
教学楼II区植物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集中,该范围绿化以行道树为主,未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模式。建筑物围合的绿地中植物密度很大,种植杂乱,景观效果不明显。该范围建筑物虽多,但对周围植物的遮荫效果不明显,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较差,抚育管理水平低
(2)宿舍区:该区域为普通宿舍区,位于西南林学院教学区东侧,是一个集合型的生活区,由一栋、二栋、三栋,四栋、五栋、六栋、七栋宿舍楼围合而成。该范围内的绿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一栋、二栋、三栋、五栋和一条主干道形成的规则式中央休闲小广场;第二部分是由主干道、自行车棚和六栋围合的自然式绿化区域;第三部分是各宿舍楼前与道路之间形成的带状、块状绿化区。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以雪松花坛为中心的规则式休闲小广场,几条道路分别通往一栋、二栋、三栋,再通过外围道路通往五栋、六栋,同时通往教学区、运动场和食堂。中心花坛外圈围着一条宽2m左右的小路,有水泥石桌、石凳,可供人员集散、学习交流、朋友聊天等,该绿地只有石凳周围的草坪使用强度稍大。该区树种多样,立体结构完善,形成树种丰富的小绿岛,对改善普通宿舍区的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宿舍区植物数量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该范围绿化主要由宿舍楼围合而成,灌木比例相对较大,多采用绿篱的种植形式,草坪的使用面积也较大。由于各宿舍楼与周围绿地有一定的间距,所以对植物的遮荫不是太明显。只有局部小面积范围遮荫比较严重。该绿地中曾经进行了小面积的园林地形处理,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由于大量乔木、灌木、草坪的存在,对降水起到了较好的截流作用。该范围植物的病虫害现象也不明显,植物生长状况普遍良好。具体建筑物、道路、植物等相关平面位置关系及尺寸比例等信息见下图。
(4)大草坪区:位于A教学楼前,与学校的苗圃和竹林相临,是学生晨读和聚会的主要场所。整块地形近似长方形,土壤类型主要是红色粘质壤土。树木种植比较杂乱,主要是片植的常绿乔木和少量落叶乔木,并配以灌木和草皮。该绿地管理比较粗放,主要是人工灌溉,辅以少量修剪和旌肥,每年新植部分树木。由于是全开放式的绿地形式,所以草坪的使用强度很大,乔木、灌木等受人为破坏也较多。所以不做重点介绍。
大草坪绿地种植有大面积草坪,周围没有建筑物遮挡,树木年龄段较其它三块绿地更小。平时使用强度较大,土壤板结严重。
除了上述四块主要的绿地之外,西南林学院教学区还有其它绿化模式相对单
一、管理粗放、绿化面积小、稳定性差或使用强度小等方面特定其它绿地,如校门口的桉树林、校园苗圃、竹林等,由于树种单一,在此不做重点讨论。三. 对于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绿化的建议
1.学校大门附近的植物规划过于单调。从大门往里看,左侧尽是灰色的混凝土建筑,一丝绿色也没有;而右侧却满是绿色,布局极不合理,应该将右侧的绿地以不同的形式分不到左侧的小广场上,以缓解其单调的灰色布局。2.在土木楼后,通往工学楼的道路旁有一片草坪,由于布局不合理,经常有人踩草坪而过,以致现在草坪已经被踩出小路。我认为,应该将该小路取消,而将行人踩得小路改为主要通行道路。既可以防止行人踩草坪,也可以方便行人的通过。
七、主要参考资料
1.白晓慧.《生态工程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盛连喜、许嘉巍、刘惠清,《实用生态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钦佩、安树青、颜京松,《生态工程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杨京平主编,《生态工程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李维炯等,《农业生态工程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
5.(美)劳爱乐, 耿勇编著,《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其他参考资料自行补上!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4
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入了解gps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gps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gps进行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并掌握gps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习地点: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三:实习内容:测量学校
四:实验原理:gps定位的原理是gps 卫星发射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位置的信息,用户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接收三颗或三颗以上的gps卫星,测出测站点(gps天线中心)到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并解算出卫星的空间位置,根据距离交会法求测站点坐标.其基本思想为: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 接收机,对所有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用户站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机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实时计算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五:实验过程:
(一). 参考站要求
参考站的点位选择必须严格。因为参考站接收机每次卫星信号失锁将会影响网络内所有流动站的正常工作。
1..周围应视野开阔,截止高度角应超过15度,周围无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以减少多路径干扰。并要尽量避开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的干扰。
2.参考站应尽量设置于相对制高点上,以方便播发差分改正信号。 3.参考站要远离微波塔、通信塔等大型电磁发射源200米外,要远离高压
输电线路、通讯线路50米外。
4.rtk作业期间,参考站不允许移动或关机又重新启动,若重启动后必须重新校正。
根据以上要求在校园里选择合适的已知点,将天线架设是该点做为基准站,同时开机.打开主机和电台,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卫星数和卫星质量达到要求后(大约1分钟),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5秒钟快闪2次,同时电台上的rx指示灯开始每秒钟闪1次。这表明基准站差分信号开始发射,整个基准站部分开始正常工作。
(二).移动站要求
1.将移动站主机接在碳纤对中杆上,并将接收天线接在主机顶部,同时将手簿夹在对中杆的适合位置。
2.打开主机,主机开始自动初始化和搜索卫星,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主机上的dl指示灯开始1秒钟闪1次(必须在基准站正常发射差分信号的前提下),表明已经收到基准站差分信号。
3.打开手簿,启动工程之星软件。工程之星快捷方式一般在手簿的桌面上,如手簿冷启动后则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消失,这时必须在flashdisk中启动原文件(我的电脑→flashdisk→setup→ertkpro2.0.exe)。
4.启动软件后,软件一般会自动通过蓝牙和主机连通。如果没连通则首先需要进行设置蓝牙(工具→连接仪器→选中“输入端口:7”→点击“连接”)。
5.软件在和主机连通后,软件首先会让移动站主机自动去匹配基准站发射时使用的通道。如果自动搜频成功,则软件主界面左上角会有信号在闪动。如果自动搜频不成功,则需要进行电台设置(工具→电台设置→在“切换通道号”后选择与基准站电台相同的通道→点击“切换”)。
6.在确保蓝牙连通和收到差分信号后,开始新建工程(工程→新建工程),
依次按要求填写或选取如下工程信息:工程名称、椭球系名称、投影参数设置、四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七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和高程拟合参数设置(未启用可以不填写),最后确定,工程新建完毕。
六.进行校正:
利用控制点坐标库(设置→控制点坐标库)求参数.
在控制点坐标库界面中点击“增加”,根据提示依次增加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和原始坐标,一般至少2个控制点,当所有的控制点都输入以后察看确定无误后,单击 “保存”,选择参数文件的保存路径并输入文件名,建议将参数文件保存在当前工程下文件名result文件夹里面,保存的文件名称以当天的日期命名。完成之后单击“确定”。然后单击“保存成功”小界面右上角的“ok”,四参数已经计算并保存完毕。方可进行测量.
七.实习总结:
1.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分析, 在测量过程中突然收不到卫星信号,这种情况可能是流动站或基准站的电源没电或接收机的连线出现问题.在测量过程中突然显示单点定位可能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不够而无法解算.在观测过程中手薄上的解算值始终不能固定,可能是流动站的选点有问题,周围可能有高压输电线,高大建筑物或在面积水域.
2.卫星信号传播误差,包括电离层和对流层时廷误差.
3.多路径误差,多路径误差是指卫星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到接收机天线.多路径效应不反与反射系数有关,也与反射物离测站的距离及卫星的信号方向有关,由于无法建立准确的误差改正模型,只能恰当的选择地点测量,避开信号反射物.
4.人差,仪器没有完全对中,没有绝对整平.
八:经验总结:总的来说,rtk测量除了要有足够的卫星数和卫星具有良好的几何分布外,还要求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通讯必须良好.
九:收获体会:通过这次实习使自己在课堂上学的模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清晰的理解,同时也感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道的严重不足,在实习过程中又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强化使自己对这门学科又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这门学科应该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但实践前的理论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5
在番茄棚中我们主要参观学习了樱桃番茄的栽培管理方面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樱桃番茄可无限生长,但其在地里生长2年,次年由于温差小,而是口感下降,我们多只栽培年前的一茬。定植种苗后,要插架绑蔓,其作用是调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进秧、果并旺。搭架多采用人字架、尼龙绳吊挂。一般第一层花序见果时需绑蔓,要松紧适度,为茎生长留有余地。番茄的最适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当温度低于10℃时便停止生长,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调控棚内温度。
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植株进行整枝打杈,方法是露地生长整枝留主茎,在第一花序下打杈只留1-2侧枝。注意避免在下雨前、下雨时或露水未干时整枝;同时在雨雪天后马上打药、杀菌,以防染玻生长后期需摘除下部老叶、病叶、病果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危害。在植株进入坐果期后,应结合灌水进行薄肥勤施,以满足植株和果实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果实成熟期的肥水管理,干湿要均匀,以防止裂果。叶腋间极易发生侧枝,必须经常、及时地整枝。一般情况下单株产量单株产量一般为3-5公斤,管理良好时,单株产量可达10公斤以上。
用作芽苗菜生产的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能保持催芽室具有20℃-25℃ , 栽培室具有16℃-25℃的温度调控能力;必须有忌避强光的一定光照条件,绿化型产品光照强度一般在三万到四万米烛光以下;必须具有通风设施, 能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具有自来水、贮水罐或备用水箱等水源装置,以满足芽苗菜对水分的需求。此外, 特别是棚室内生产, 还必须设置排水系统。
豆苗的生产流程是:分选出品质好籽粒饱满的种子,用水浸泡10小时左右;将其播种在事先正好的畦中,同时在其上覆盖1厘米左右的沙土,目的是用于压住豆苗使成苗粗壮,沙土要在不到两天的时间人工撤除;生长期一般为5-6天,这期间要每天用20米下井水进行喷灌处理,不用施加任何肥料,当豆苗长成即可采收;采收过后要对底土进行挖出处理,将其中的根系筛除后在移入畦中进行新一茬的生产。
通过此次实习,了解了部分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学到了很多农业生产和大棚管理知识,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实践经验;通过对郝家营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参观学习,真正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对我国的农业生态建设充满了信心,极大的增加了对农业生态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认真细致观察霍山植被覆盖现象,作好记录。
学会分析植被分布的方法,培养生态分析能力。
用皮尺和米尺分别测量10﹡10,5﹡5,1﹡1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径等数据。
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兴唐寺、霍山等地的分布状况。
初步观察霍山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准备工作包括:(1)每班按4-5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2)检查野外用品,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基本训练内容有:(1)植物的鉴别;(2)霍山地形植被特点;(3)植物标本野外采集;(4)室内标本制作;(4)标本的鉴定、描述和保存;(5)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本次实习主要是运用样方法测量植物数据,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然后,记录植被分布状况,制作物种分布曲线。
第二天是实习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主要是在霍山脚下做植被调查,选了两块不同类型的样地来进行实地调查,一是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二是采用了相邻样方法对样地进行了物种调查并绘制出来物种 面积曲线,以此来确定最小样方面积。
霍山有哪些植被及植被的作用?
种类:霍山有野核桃、毛榛子、白桦树、美蔷薇、辽东栎、鹅耳枥、槲栎、华北落叶松、油松、连翘等。
作用:(1)保护生态环境(2)水土保持(3)吸收水分.制造氧气..吸收粉尘和二氧化碳.有温室效应(4) 防止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5)经济价值(6)观光价值
常绿阔叶树种有:落叶松、白桦、桑寄生、辽东栎、黄花柳,紫椴等树种。
常见的灌木有美蔷薇、黄刺玫、土庄绣线菊、小叶鼠李,山梅花,铁线莲等
常见的草本物种有老鹳草、山梅花、羊胡子草、白茅、地榆、柴胡、桔梗、野生豌豆、玉竹、甘菊、等。
在本学期六月五日到六月十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霍山兴唐寺。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霍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霍山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分布特征,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植被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实习当中我个人的感悟很深,因为我们整天坐在教室里,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也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狗尾巴草,我们在课本上听得耳朵都疼了,但是还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有些是认识但是不知道名字,等到老师说出名字才恍然大悟,有的是认识却不能和名字联系起来。让我明确的知道了如何动手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短短五天的实习很快过去了,心中有点舍不得。在实习当中和同学相互帮助,遇到险要的地势我们相互搀扶着上山,在实习中增进了同学的友谊。因为实习需要所有同学的共同合作在测量当中各位同学各自分工,各自负责不同的测量工作,缺少了任何同学都会影响到测量工作的进行,让我们学会了相互团结。总之实习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了理论教学所不能给我的,提高了实践实习能力。
此次生态学综合实习的野外实习地点位于霍山兴唐寺附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20XX年六月五日,我们在严明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霍山实习地点,并于当天下午对周围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一两天首先由老师指导我们认识了霍山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等植物资源利用价值。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多个典型的山坡上,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做了调查记录和数据采集,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种-面积分析、分布格局分析。在野外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一些生态学的专有名词,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将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到最好。
每日野外实习回来,大家开始记录和查阅不认识的代表植物,并将当天统计的数据,分类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日心得,记录新认识的植物。
在生活方面,就个体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辛苦。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们不仅要控制速度、方向保证同学们的安全,而且要给我们不断地讲解。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得少,实习时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最可爱的人。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希望学校以后会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6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7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 ,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18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树枝上、草地上、教学楼旁、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顶……到处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鹊以及其他各种飞禽,一派“校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19年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黎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上大学时就在校园内看到喜鹊,但没有现在的`数量多,初略估计多达数千只。现在,校园内不仅可以看到喜鹊,还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种野生小动物,未名湖上还飞来过白天鹅。讲话间,记者不时看到喜鹊从他办公室的窗前飞过。
“现在,北大校园已变成了各种飞禽和动物栖息的乐园。校园内遍布了端庄浓绿的桧柏、苍劲古朴的油松、华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黄富丽的银杏枫树等常绿树和春秋色树。据北大园林科调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有30棵,100年以上的有386棵。
”张黎明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假日,到北大校园感受文化氛围的各地游客多达数千人。“
是的,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的确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们后来在西校门,看到了一只对人毫无恐惧的喜鹊。由衷的喜悦,升起……
5、未名湖的湖心岛与翻尾石鱼
湖光塔影,让人留连忘返。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翻尾石鱼,则是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老师那里,才知道了其背后的故事。小岛原先是芦苇等植物旺盛生长的优良环境,是一个生态极其协调的小环境,与翻尾石鱼一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在百年校庆时,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在小岛上设立了一块说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岛,人的影响使得芦苇的生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芦苇完全从小岛上消失。
好在学校已经认识到这点,今天看到的说明牌,已经从小岛上转移到湖边。具有自恢复性的生态系统,在得到长期发展的条件后,应该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新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小岛,然而并非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得到补救,有时候,一个不很英明的决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遗憾的。规划的长远性由此可见一斑。只愿小岛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蔚秀园与畅春园
有着悠久历史的燕园,是我们的骄傲。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早在金代就成为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及“治贝子园”等。在位置上与圆明园毗邻,在内容、造园风格上与圆明园之万春园中的若干园中园有类似之处。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而独具一格。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8
1.1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1.2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1.3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1.4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了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特征;
1.5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东部、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吕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如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桦树、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为半干旱草原带。其中绥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区植物有灌木绣线菊、酸枣、荆条、刺李、铁杆蒿,再向北,则以沙棘、锦鸡儿等耐旱灌木为主。
西北部部分地区地貌逐渐向沙漠演变,以荒漠草原为主。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史前时期,黄土高原在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发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黄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为主。根据土石山区和黄土谷地的面积估算,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超过50%。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必须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自然植被为森林的区域,恢复森林植被,在草原区域恢复草原植被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鉴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重点的高位黄土坡地,目前尚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稳定人工林草建设的实例及相关营造技术,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现阶段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秦岭山坡南缓北陡。南坡长100—130公里,群山毗连,峰峦重叠,河流源远流长。北坡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温和,窄狭的谷道两旁稻寂茁壮,田园似绵,山上绿树成荫。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升高,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67米,高出汉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但是田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秦岭山脉入陇南境内后,其走向为西北-东南,主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丛山之间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在秦岭的高山密林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
秦岭植被景观概况植被分布能综合反映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平地上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山地上表现为垂直地带性。秦岭由于地势高,造成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植被景观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温带类型,南坡则多北亚热带常绿阔叶的成分,是我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区,
具有多种区系成分并存的丰富多样性,因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植被--山麓:温带落叶阔叶林--林草混交带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质.;秦岭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丘陵地区,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土壤类型垂直分布的垂直变化不大。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样地,即样方一,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
乔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带有茎叶的植物样本,草本植物需要采集带有根茎叶的样本,系上标签(与该物种的登记序号是相对应的)后,尽量将所有的叶子都展开夹在标本纸中,用标本夹盖好。
乔木植物需记录植物的名称高度、胸径、冠径、等;灌木植物需记录名称、
高度、冠径、胸径、枝数等;草本植物需记录名称、丛数、高度、胸径等。
1、边量取另一个1x1m的样地,即样方二,记录该地出现的植物。重复1中步骤。
2、取1x2m、2x2m、2x4m等样方。重复以上步骤。样方大小及打样方顺序
此次野外实习,进行了对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的综合实习。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观察植被随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呈现的水平及垂直变化。黄土高原海拔大约在1000~20xx米之间,黄土层厚度达100米左右。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历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所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所以植被分布也就以从森林植被逐渐向草原植被演变。而秦岭山脉气候温和、降雨集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在秦岭植被分布主要以常绿阔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和高山草甸为主。
通过实习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由于黄土高原在各种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土质疏松,植被稀疏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蚀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洪涝灾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现象作斗争,不仅成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黄河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9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此刻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仅使用,并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构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构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并且经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构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必须的调查,获得了必须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我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资料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能够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研究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学校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学校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那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必须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之后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以往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梦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理解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我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能够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理解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那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供给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以往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供给了便利。作为北大学校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当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代替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以往的东草坪就在此刻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以往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那里以往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那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学校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 篇10
大学生暑假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暑假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